什么样的蜈蚣填形容词(什么样的蜈蚣填形容词三个字)

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”我记事时起,大约每年初春,呼玛河没有完全解冻的时候,就有一只蜈蚣风筝在河对岸被放飞。要知道,看到风筝就像看到某种希望和憧憬,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!

春天能引发诗意,那是因为到了大地解冻、万物复苏的时节。春天放飞风筝的风俗更是由来已久,主要是为了期盼风调雨顺、庆祝五谷丰登,这种风俗最初由山东发起,继而蔓延到全国各地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早已蜚声海外,每年要吸引国际国内大量游客前来观光!

图片

眼前是一只龙头蜈蚣风筝,我数了数,有12节腰片;虽不是很长,但随着空气动力作用,一曲一伸,摇头摆尾,龙睛不停转动,龙口一张一弛,活灵活现。真有一种“万物生灵皆有造,世间气象莫如春”的感觉。令人惊奇的是,在放飞者的摇线轮和龙头之间有一只大蝴蝶来回穿梭。在蝴蝶下方挂上一串鞭炮,再次飞到龙嘴附近,香引燃鞭炮的火花,传来声声脆响,象征着春雷!

蜈蚣风筝在风力减弱快要落下时,放飞者不让我们靠近,怕不小心给弄坏了。所以,只可远观不可近瞧,我看不清这风筝太具体的构造,只知道每节腰片呈土黄色,大概是用牛皮纸糊上去的。贫困的年代材料紧缺,牛皮纸常常被制成包装水泥的纸袋,结实耐用,在施工工地上就能捡到,不需要什么成本。因为日久年深,龙头和蝴蝶的颜色也逐渐泛淡。远远去看让人心急,特别是龙眼和蝴蝶是我最不解的迷。因为看风筝我常常忘记时间,直至听到母亲在远处的呼唤,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。于是,内心特别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只这样的风筝。

有时,你喜欢一个物件,想制作一个成为自己手中独一无二的“艺术品”,但苦于没有材料只能搁浅。做风筝要有竹子,北方不产这东西,竹子是好东西,不只是能扎风筝,还能扎竹筐、竹篓、簸箕、竹凳,做竹筏……竹子的用处数不胜数,所以我渐渐对竹子也充满了好奇和渴求。“虚心能待物,劲节自留春”,古人对竹子有特殊的感情;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,无肉使人瘦,无竹令人俗”,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就有竹。竹子被赋予了人情味和奉献精神,那真是不简单的一种植物。竹子制作成风筝被放飞,更是一种升华。

图片

天上的蜈蚣风筝,它穿过没有完全解冻的大河,穿过丛林,飘飞在故乡的上空。每年这个季节,我都不停地向大河的方向张望,希望我是第一个看到放飞风筝的人,向往着朝那个方向奔跑的感觉!我对蜈蚣风筝情有独钟是因为它的每节腰片都那么符合空气动力,各自承受风阻又相互连接,既独立又统一,摆动自然,“随性”而又“自信”,更重要的是,龙头蜈蚣的龙头制作工艺也是享誉国际。曾有语言描画龙头的制作工艺:牛头鹿角眼如虾,吻短口方,眼睛宽大!据传,乾隆六十年举办千叟宴,潍坊的风筝艺人就制作了精美的龙头蜈蚣呈献给皇帝,这龙头蜈蚣腰身85节,寓意乾隆皇帝85岁寿诞。随着传承,潍坊风筝制作技术千流百派,风筝比赛也是花样翻新,风筝成了山东潍坊的代名词。

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生活条件好,生活用品五花八门,什么都能买到,当地买不到的东西可以通过网购。总之,你生活中的某些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。我在网上买到扎风筝用的竹条,根据网上提供的制作方法自己做了一只蜈蚣风筝。整个过程比较“艰难”,只有亲身尝试才知道过程的复杂,更加认为过去的手艺人不容易。

看了那么多五花八门、色彩斑斓的风筝,觉得还是故乡的那只土黄色蜈蚣最好。因为它的颜色是我儿时记忆中的颜色,质朴、天真、自然,没有雕饰,像极了童真!

创业项目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laoyao681  备注:小项目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37865913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aoyao8.com/117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