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秋开学,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。多年来,我省一直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,基本实现劳动教育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,去年参与校外劳动教育的中小学生达300万人次以上。在此基础上“升级”劳动教育课程,不仅要注重“量”,在覆盖面、课时等方面加强保障;更要注重“质”,发挥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强体和以劳育美的作用,让劳动教育在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。
劳动教育来源于生活,落脚于实践,是一门有“生命力”的课程。过去,有的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理念有偏,动辄以打扫卫生“惩罚”犯了错的学生,很难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劳动最光荣;有的学校一味强调考试成绩,劳动课师资不济、课程单调,时常给文化课让路;有的家长自己不重视劳动,孩子耳濡目染也对劳动提不起劲……在这样的氛围里开展劳动教育,“生命力”不够旺盛,起不到应有的育人作用。
什么才是有“生命力”的劳动教育?今夏高温天,南京部分小学组织孩子为户外劳动者送清凉、开展“红领巾楼道长”志愿服务,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,体验到劳动的归属感,教育意义显著;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建立“耕读教育”基地,开设了水培种植、木工、烹饪、布艺等多种有新意的课程,深受孩子们欢迎;暑假里,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摆摊,“娃娃摊主”在与人交流、为人服务中,体会到劳动的成就感。可见,劳动教育是形态丰富、内容多元的实践项目,它既依托于课程,也需要家校协同、社会合力。最为关键的是,各方要以创新展现劳动的魅力,让劳动教育有新意、有乐趣,让正确的劳动观入脑入心。
未来,创造性劳动将逐渐取代重复性劳动,由劳动生产转向劳动创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。劳动教育也要突破传统认知,更加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具体而言,首先应高站位谋划,构建“理念创新”劳动思维。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时,应结合时代特征、生活实际和学生个性,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,对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劳动教育。同时应注重先进劳动理念的传递,比如尊重首创精神、珍惜劳动成果、自豪劳动成就、注重劳动保护等。
其次,应严标准推进,建设“融合创新”课程体系。劳动教育注重实践,是“五育融合”的有力支点,学校应整合优势资源,开展“劳动+文化”“劳动+科技”“劳动+生态”“劳动+艺术”“劳动+工艺”等融合教育,推动学生建立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、生产的事情学着做、公益的劳动争着做、创新性劳动尝试做、审美的劳动乐着做”的健康劳动心态。
劳动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,家庭、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主体。各地教育部门应鼓励协调跨学科、跨场所、跨主体、跨行业的劳动教育模式,推动理念、知识、技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。从娃娃抓起,从多维度的创新出发,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时代背景,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助力。
(袁媛)
创业项目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laoyao681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aoyao8.com/12705.html